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发明者,到当下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的重要参与者,德国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既坚守传承,更拥抱革新。
尽管历经战火纷飞与国家分裂,在斯图加特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内,仍陈列着卡尔·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于1886年发明的世界首辆汽油三轮汽车。它的木质车身与原始机械结构,不仅记录了现代汽车的诞生,也是德国工业精神最直观的见证。
而最近,在奥芬巴赫的街头,另一项代表未来的出行实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只见一辆公交车行驶在马路上,看似与平日并无不同,直到你留意它的驾驶位,才会发现驾驶员的双手垂放于两侧,方向盘却会自动转动,精准控制着车轮的每一次转动与加速,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掌控。
这是德国首个L4级自动驾驶载客公共交通测试项目KIRA。KIRA中的“KI”是德语“人工智能”的缩写,全称意为“基于AI的自动化按需交通”,代表着一场重塑未来公共交通的创新尝试。该项目得到了德国联邦交通部与黑森州政府的财政支持,并由自动驾驶技术企业Mobileye提供高精度地图和传感器系统等核心技术。
德国首个 L4级自动驾驶载客公共交通测试项目 KIRA
“除非你特意去看方向盘,否则很难察觉它与普通公交的差别,”一位参与体验的居民说,“但它确实在预示着未来的到来。”
KIRA班车最高时速可达130千米,驾驶全程由车载计算机系统决策,试运行阶段配备安全员以确保应急处置。未来,黑森州的达姆施塔特和奥芬巴赫将陆续投入6辆KIRA班车在指定区域进行无人驾驶测试。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验证,更是 德国在公共交通智能化、绿色化上的一次战略样板探索。联邦交通部长Patrick Schnieder表示:“自动驾驶是创新、环保和无障碍交通的关键,我们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实现可靠运行,让市民切实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挑战前所未有
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持续创新的史诗。戴姆勒发明的第一台燃油机,推动的不只是车轮,更是战后经济奇迹的引擎。大众甲壳虫、奔驰S级、宝马3系,这些名字早已超越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德国精密与工程美学的代名词。汽车工业更是德国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每年贡献超过10% 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支撑起数以百万计个家庭的生计。
然而,在全球智能出行版图快速成型的当下,当特斯拉在硅谷掀起电动风暴,Waymo和百度分别在旧金山与北京测试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时,德国在部分新技术的落地上显得节奏偏缓。
“危机?危机从未离开过我们。”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发言人Simon Shütz曾表示:“一场结束,另一场就接踵而至。”当前,内燃机的百年优势正被电池技术挑战,“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让机械制造强国面临全新竞争维度。专利数据显示,在自动驾驶的核心领域,德国手中的筹码可能不及中美。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并非没有前瞻布局。早在2015年,德国就发布《自动和联网驾驶战略》,并于2017年修订《道路交通法》,允许高度或全自动化驾驶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接管驾驶员控制,同时针对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制定了法规。德国也是全球首个为自动驾驶立法的国家。这一领先的法规体系,为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安全与法律框架上的保障。
虽然根据《德国汽车周刊》统计,2011至2018年德国在欧洲专利局的自动驾驶专利占比仅14%,主要集中在博世、大陆等零部件供应商,但这也意味着未来提升空间广阔。德国在安全标准制定、产业链整合以及跨品牌协作方面,依然保持着全球影响力。
多路径突围
面对转型压力,新一届柏林政府表面了明确而积极的立场,将电动化列为国家经济与工业政策的核心优先事项。并于今年4月份,推出了一份涵盖税收激励、消费刺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路线图“电动汽车发展8点计划”(以下简称“8点计划”),力求为德国汽车产业转型扫清政策障碍。
在财政激励上,计划的力度显著增强。公司购电动车的税收减免上限从7万欧元提升至10万欧元,个人购车税收豁免延长至2035年,并首次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购车补贴。这一政策被业内解读为试图打破“电动车只是富人玩具”的刻板印象,让新能源出行更广泛地渗透到主流市场和日常生活之中。
基础设施方面,高速公路沿线的新一代快充站正加速建设,不仅服务乘用车,还考虑到重型运输的特殊需求,为电动卡车量身定制的充电网络蓝图已经铺开,并计划在2026年起免收其高速通行费。
更重要的是,柏林政府在技术路线上的态度更加务实与多元。政策不仅大力支持纯电动汽车,同时为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车以及氢能商用车保留了政策与市场空间。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多路径并行的布局,是基于德国庞大的传统供应链与消费者使用习惯所做的现实判断,既要推动技术迭代,又要为数百万相关岗位和产业链环节提供平稳过渡期。
这一系列政策信号迅速引发产业界的响应。大众汽车集团在3月发布《有竞争力的德国汽车市场总体规划》,强调转型必须围绕电动化、数字化以及本土供应链重建展开。大众CEO Oliver Blume在公开演讲中呼吁,政府应为工业提供每千瓦时低于6欧分的长期稳定电价,并在自动驾驶与软件定义汽车领域尽快制定灵活而清晰的法规,以便企业在全球智能汽车竞争中抢占先机。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在积极配合政策推进,但同时提醒:执行速度、细则落地与融资便利性仍是需要解决的瓶颈。
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推动之外,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率先给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方案。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启动了氢能重卡示范线路,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测试氢燃料在重载长途运输中的经济性与可靠性;柏林市政交通公司则引入了大批混合动力公交车,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确保续航与调度灵活性。
业内普遍认为,德国的汽车转型并非被动跟随全球潮流,而是以一种稳健、系统、渐进的方式推进,既守住工业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又为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落地创造制度、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这场涵盖法规、政策、产业、研发与市场的全方位系统重构,将决定这个“汽车王国”在未来全球产业版图中的位置。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言:“德国的转型路径选择并不在于跑得最快,而是在于如何走得更稳。”
追赶与布局
德国车企也在加速追赶,力求在下一轮技术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今年6月,大众汽车全资子公司MOIA在汉堡正式发布了首款量产级Robotaxi ID.Buzz AD,这款自动驾驶出租车被视为大众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领域的一次标志性跨越。
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Obermu在发布会上直言:“这一产品让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出行服务市场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当日,ID.Buzz AD还在汉堡街头展开了实地道路测试。
现场的美国记者记录下这样一个细节: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安全员两次接管车辆,原因都是送货车在路边卸货,阻挡了行进路线。第一次,安全员让车辆驶入自行车道绕行;第二次,当自动驾驶系统准备驶入车流时,安全员将车辆引导回正确车道,并在方向盘旁按钮处做了事件标记,供后续数据分析。这些场景既体现了当前自动驾驶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技术瓶颈,也展示了厂商在迭代优化过程中的严谨态度。
安全员坐在自动转向的方向盘后面
与Waymo等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玩家类似,ID.Buzz AD配备了完整的高端传感器套件,包括13个摄像头和9个激光雷达,利用激光脉冲和图像识别技术构建实时环境模型,尤其在雨雪等光学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具备较强的感知能力。不同的是,大众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将传感器与整车生产线深度融合,而非后期改装,这不仅提升了系统稳定性,也为未来批量化生产和成本优化奠定了基础。
大众汽车自动驾驶部门负责人Christian Senger对盈利前景充满信心。他预计,ID.Buzz AD一旦投入规模化运营,其利润率有望“远超两位数”,远高于目前集团传统汽车业务6%至8%的回报率。这一乐观预期背后,是大众在集团内部协同上的优势,通过与保时捷、奥迪等品牌联合采购传感器和软件,大众能够显著降低单车成本。而将ID.Buzz AD直接纳入现有生产线,也进一步摊薄了研发和制造费用。相比之下,Waymo等竞争对手目前依赖对现有车型进行加装传感器和计算设备的改装方案,整体成本更高,规模化难度也更大。
大众的国际化布局同样值得关注。2025年4月,公司宣布与美国科技企业Uber达成战略合作,计划自2026年起在洛杉矶投放上万辆ID.Buzz AD,开展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洛杉矶拥有庞大的共享出行市场和相对宽松的自动驾驶测试政策,将为大众验证其商业模式、积累运营数据提供理想试验场。
与此同时,欧洲市场的推进节奏则相对稳健。Senger坦言,由于欧洲监管体系更为复杂且各国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完全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预计要到2027年以后才能普及。但他强调,这段缓冲期将为大众在安全性、可靠性及成本控制方面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转型持久战
德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与绿色转型,既是一次跨越技术与产业边界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考验耐力与协作的长期竞赛。它不仅需要柏林的宏观战略引领,更需要各州因地制宜、发挥所长,形成合力。
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绿党主导的州政府早在2019年便率先实施限制旧柴油车进入斯图加特市中心的环保区政策,并同步加快公共充电网络建设。这些举措显著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推动了电动车渗透率稳步提升。尽管部分企业与市民对成本有所顾虑,但这一先行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先行样本。
在风能资源充沛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州政府正积极寻求优化电网布局,释放可再生能源潜力,以配合新能源汽车推广。当地官员表示,当前的挑战正是未来突破的机遇,一旦电网升级完成,该州有望成为德国绿色交通能源供给的重要枢纽。
汽车制造重镇巴伐利亚州,则凭借宝马等龙头企业的研发实力,推动新能源与内燃机技术并行发展,力求在保护现有就业和产业链的同时,实现平稳转型。这种多路径战略为德国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虽然各地路径各异,但多元探索正是创新的重要土壤。全国范围的政策协调机制正在不断完善,旨在打通区域壁垒,提升整体协同效率。
在资金方面,尽管部分绿色基建项目受到预算争议影响暂缓推进,但产业界正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国际合作项目,以保持投资动能。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优化布局,联邦能源和水工业协会(BDEW)数据显示,德国在公共充电网络密度上已处于欧洲前列。
与此同时,德国车企正在积极应对全球供应链新格局。针对部分国家提高进口关税的举措,业内加快推进供应链多元化与本地化布局,以分散风险并提升韧性。
专家认为,德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前景预计有三种可能:一是政策与产业合力加速推进,使德国在全球新能源版图中继续保持领先;二是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推动深入而持续的转型;三是依托创新生态与产业集群优势,即便在全球市场波动的情况下,也能稳步前行。
从奥芬巴赫的无人公交,到汉堡的Robotaxi,再到柏林的 “8点计划”,德国汽车产业正以稳健而多元的方式驶向新赛道。它既不盲目追求速度,也不固守传统,而是在法规、产业链、技术和市场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言:“德国的转型不是短跑,而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长跑。胜负不仅取决于技术,更取决于协同与韧性。”在这场马拉松中,百年“汽车王国”正用自己的节奏,为未来出行写下新的注脚。
撰文——NiuNiu
编辑——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