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首页
  • 封面故事
  • 商业
  • 风尚 美容 时尚 明星
  • 生活 文化 美食 旅游
  • 周末 城市 玩物
  • 短片 时事 潮流 艺术
搜索
“看不懂”的抽象营销更出圈?
  • 撰文:贾琦

时间:2025年9月24日

内容来源:周末画报

抽象营销的流行,可谓是品牌语言的一次“去中心化”实验。它打破旧有的逻辑,用反常规的表达方式吸引注意力,从而迅速拉近品牌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前不久,美国网红IShowSpeed开启了中国首秀。因其在镜头前表现出高度亢奋与极端情绪,被中国网友戏称为“甲亢哥”。在寺院拜师,被木棍击打手臂后,他夸张地翻滚哀嚎;初次挑战   中国辣条,一入口便泪流不止、跪地求饶;与歌手大张伟后台偶遇,更是通过魔性的笑声与肢体动作完成了一场跨文化语境下的 “抽象交流”。

如此夸张热烈的“行为艺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传播热潮。数据显示,“甲亢哥”首秀当日,全平台曝光量突破82亿,互动量超2亿,抖音三日涨粉破百万,单场直播观看人数超过4000万。

一位来自海外的“抽象代表”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如此多的注意力?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看似荒唐的“失控式表达”恰好击中了年轻一代在数字语境下的某种共通情绪:对秩序感的反抗,对意义感的解构。而这也正是近年来,抽象文化走向主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到“甲亢哥”的癫狂直播,抽象文化早已不再只是年轻人用于自我调侃的边缘趣味,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可被高度识别,甚至具有文化立场的表达方式。它所传达的并非真正的“无意义”,而是对标准叙事与权威视角的本能抗拒,堪称一种以装疯之名对现实发起挑战的情绪姿态。这种态度正在深刻影响品牌的传播逻辑和内容策略。

曾经以精致、克制、专业为标准的品牌营销,逐渐让位于一场以去中心化、反套路为特征的输出实验。前有脱口秀演员徐志胜为森马代言“羽绒服里的羽绒”,用朴素甚至土味的话术击中消

费者的笑点;后有蜜雪冰城IP“雪王”在绍兴荡秋千,以一种看似毫无意义的仪式感赢得高曝光。

目前,抽象营销大致可分为两类:品牌驱动型与用户驱动型。品牌驱动型是品牌主动营造一种略带荒诞、故意留白的表达形式,引导用户去意会。这种策略并非简单的疯狂式传播,而是对信息密度与传播阈值的精准拿捏:太直白则无趣,太晦涩则难以共鸣。抽象的魅力正在于为用户留下解谜空间,让他们在“猜得到但不完全说破”的过程中产生参与感和心理认同。

而用户驱动型则是由品牌提供富有传播潜力的原材料,经用户进行二次创作与发酵扩散。例如,华为在发布三折叠手机时,推出由杨幂、于和伟、尼格买提等人出演的广告片,主打广告语 “怎么折,都有面”,既表现产品性能,也暗含社交面子。这一原本走高知路线的表达,迅速被网友抽象演绎成“试卷三折叠:怎么   写,都没分”等,由此形成病毒式传播。

艾瑞咨询调研显示,去年采用抽象营销策略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率高达127%,远超同期其他风格营销的增速。而那些敢于放下高端人设、愿意与用户“玩在一起”的品牌,正在成为这场抽象浪潮的真正赢家。

 共情密码 

正如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在这个时代,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对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抽象营销的本 质是打破常规逻辑的非线性叙事,它不追求讲清楚、说明白,而是用荒诞、重复、发疯式的内容制造感官刺激与记忆残留。在个性泛滥的时代,当“独特”本身变得稀松平常,“抽象”就成了彰显极致个性的替代手段。它不讲道理,只讲冲击力;不求理解,但求“记住我”。

比如,这段出自伊利旗下品牌舒化的广告语:“这是马,这是马龙,这是马龙出马,这是马龙出马送舒化,这是马龙出马送一马当先的舒化”,如绕口令般绕来绕去,听起来荒诞莫名,但正是因为此魔性,它打破了常规广告的硬卖点逻辑,制造了一种“看不懂但忘不掉”的传播效果。当观众反复琢磨这句广告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品牌名早已牢牢植入脑海。

又如今年3月,瑞幸推出“生椰拿铁生日季”,请来脱口秀演员付航拍摄广告。视频中的他从椰子里蹦出,化身椰子岛岛主,踏上“取椰”之路,几乎照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设定。此广告在视觉上极尽夸张,在抽象的外壳下巧妙传达了“印尼椰原产地”这一产品卖点。网友纷纷表示“看不懂,但觉得好笑”“抽象又合理”,而这正是品牌想要的传播效果。

抽象营销的走红,映射的是一种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在高压、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不再希望被说教,而是渴望被娱乐。社交平台的信息被压缩为3秒一个段子,算法优先推荐高完播率的内容,于是幽默、简短、荒诞的抽象段子成为流量密码。

时装鞋履品牌思加图此前请来杨幂拍摄户外广告,一句“你爱穿思加图?幂too”的含梗量满格,看似在玩文字游戏,实则是精准锁定粉丝情绪与网感。抽象的外衣下,藏着品牌极强的社会洞察力。

千瓜调研显示,抽象营销能够带来“新鲜、奇特、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在年轻人对硬广日渐免疫的大背景下,品牌用幽默消解商业气息,用梗文化拉近距离,反而成为触达消费者最有效的对话密码。在小红书上,#抽象# 相关话题浏览量已接近300亿,B站上抽象类视频收获的点赞与转发量也频频登上热榜。

这一切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广告的环境变了。进入存量竞争后,品牌拼的不再是“怎么高大上”,而是“花得值不值”“每一分钱都必须带来增长”。在降本增效的硬指标下,以往追求大而全的正统广告逻辑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省预算、快传播、有热梗”的抽象尝试。从地铁海报到微信表情包,只要能激发用户参与感,一切看似荒诞的策略,都是现实的选择。

正如网友所说,“不求你看懂,只求你转发”,抽象的尽头不是荒诞,而是精准的用户触达与记忆留存。在看似疯癫的表达后面,是品牌理性的计算。

“疯”中有序 

当“看不懂”越发成为“记得住”,抽象营销也就不再是偶发的有趣尝试,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内容打法,在“疯中有序”中传递品牌主张。

品牌想玩好抽象,前提是要放下身段,融入年轻人的语境。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引爆社交平台的“疯四文学”。每逢周四,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相关内容就轮番登场:反差剧情、配图爆改、数学公式、热梗拼贴……极具参与感与延展性,激发了年轻人强烈的创作欲与分享欲,也让品牌声量暴涨。

还有,在华为三折叠手机发布会上,余承东说的一句“三折屏让小红书秒变大红书”爆火走红,随后“这是小红书,这是中红书,这是大红书”更被造梗、火爆出圈,网友拿其他品牌“刷队形”玩梗和二创,由此形成“自来水传播”。

不过,玩抽象并不等同于胡闹。真正有效的抽象营销,还须在看似疯癫的背后定住价值锚点,既要撑得起话题,也要禁得住二创。淘宝在今年愚人节推出的“犭匋宝”就是一次不错的示范。作为全球首款“适猫化/适狗化”宠物购物App,它将严肃电商逻辑抽象化,并通过“C2C(Cat to Cat)”“D2D(Dog to Dog)”“叭叭VIP”等设定,成功激活UGC生态,既符合当前宠物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又将品牌年轻化与“Z”世代热衷的玩梗文化结合,形成差异化传播。

肯德基在香港与《进击的巨人》的联动,同样体现出高阶抽象操作的特点:广告以小学生一开学就拼命做功课的情节与动画结合,由此带出“食件炸鸡唞吓啦你”(意为“吃块炸鸡休息一下啦”)的品牌主张,进一步增强了肯德基的本地相关性和消费共鸣。同时推出为上班族量身打造的“唞唞鸡动装置”,比如“调查兵团颈枕‘唞’篷”“巨人速干巾”等。抽象之下,产品强关联、文化共振全都照顾到了。

由此可见,真正高明的抽象营销不是真的发疯,而是懂得 “疯”中有序,始终服务于品牌主张。美团外卖亦是个中典型代表。无论是“沙雕文学”广告,还是品牌自制的表情包,始终紧  扣“便捷”“丰富”“温度”等服务价值来叙事——抽象只是形式,服务才是本质。同样,GAP用牛仔布模拟海洋垃圾场,通过视觉错位讲述可持续理念,亦是“抽象变具象”的高级操作。在视觉的错乱中触发环保共鸣,这正是抽象营销的更高境界——用荒诞打开认知,用共鸣传递价值。

 价值锚点 

抽象营销的流行,可谓是品牌语言的一次“去中心化”实验。它打破旧有的逻辑,用反常规的表达方式吸引注意力,从而迅速拉近品牌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但越是自由的表达,越需要清醒的边界感。一旦失去对社会情绪、文化语境和品牌底色的把控,就容易从“出圈”滑向“翻车”。

例如,某茶饮品牌,曾让员工“头挂谢罪牌,手戴纸托手铐”,此番抽象操作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最终只能以道歉收场。这提醒我们,抽象不能违背基本的情感共识与社会规范。

真正有效的抽象营销,往往不在“看不懂”的形式上,而在“看得见”的价值里。它要求品牌始终保持清晰的内核意识,能精准回答“你是谁?我在说什么?希望被谁听见?”唯有这样,抽象才不至于沦为纯噱头,而是成为一次有温度、有记忆点、有感染力的表达。

这正是抽象营销的意义所在,它不是让品牌如何更搞笑,而是提醒品牌时刻注意:沟通不必正襟危坐,表达可以打破套路,只要你始终知道在“看不懂”的背后,你想让人明明白白看见、感受到的是什么。



LUCKIN COFFEE

瑞幸:请付航来摘椰子

在瑞幸生椰拿铁4周年之际,邀请付航担任生椰拿铁庆生官,并在热度达到顶峰时迅速推出周边产品,如“付航发疯文学”杯套和贴纸,进一步刺激消费。同时,结合付航的脱口秀段子“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推出相关文案,让品牌始终与流行文化同步。


MEITUAN

美团:小龙虾霸王盒

美团外卖神抢手联合精选小龙虾商家,推出“小龙虾霸王盒”,用一段抽象短视频重构了用户对小龙虾“大”的认知,成功完成了对用户心智的深度绑定。随后,“比手机还大的小龙虾”的广告语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刷屏。


GAP

GAP :环保海报

GAP 将牛仔布与海洋元素相结合,通过视觉错位讲述可持续理念,让抽象变得具象,由此触发共鸣,并传递环保的价值。


HUAWEI

华为:MATE X三折叠屏手机

在华为三折叠手机发布会上,余承东说的一句“三折屏让小红书秒变大红书”爆火走红,随后“这是小红书,这是中红书,这是大红书”更被造梗火爆出圈,网友拿其他品牌“刷队形”玩梗和二创,由此形成“自来水传播”。



撰文——贾琦 

编辑——邹健


从收购到重塑,建立320亿美元零售额的品牌矩阵

VIVIENNE WESTWOOD:保持特立独行才能实现品牌扩张

  • 撰文张古月

杨斌:doomer, zoomer, gloomer, bloomer——你是?

  • 撰文杨斌

德国:“汽车王国”重塑出行未来

  • 撰文NiuNiu